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主要内容包括: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面介绍物理治疗、物理医学与康复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以及对物理因子治疗、康复临床、疗养等有指导作用,且与康复医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动向。主要栏目包括论著、综述、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继续教育、讲座、病例报告、会议纪要、书评、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活动预告等。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出版部门: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4-142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666/R
邮发代号: 38-391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79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43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0254-1424
- 国内刊号:42-1666/R
- 出版周期:月刊
-
跑台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轴突导向因子Netrin-4及其受体DCC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轴突导向因子Netrin-4及其受体结直肠癌缺失(DCC)蛋白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运动训练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机制.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6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9)、模型组(n=27)和运动组(n=27).模型组和运动组大鼠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手术方法同模型组和运动组,但......
作者:黄欢;刘楠 刊期: 2015- 11
-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梗死周边区谷氨酸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是否是通过增加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梗死周边区突触谷氨酸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突触可塑性,促进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改善.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8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及FES组,每组27只.安慰刺激组和FES组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Wistar大鼠右侧脑局灶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予以冷光源照射但不注射玫瑰红.造模成功3d后,FES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
作者:吕晓;林阳阳;董军涛;录欣欣;燕铁斌 刊期: 2015- 11
-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
吞咽障碍是脑血管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1],吞咽障碍患者在进食时容易发生误吸并诱发吸入性肺炎,严重者甚至发生窒息,其营养、情绪、生活质量等均受到影响,住院时间、致残率及病死率也会显著增加[2],故如何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综合康复措施治疗老年恢复期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发现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强;孙全义;贾晓丽;刘丽芬;高亚南;陈雪丽 刊期: 2015- 11
-
脊髓损伤后神经可塑性机制及评估方法
脊髓损伤给社会、经济及个人健康等均造成十分严重的负担.在许多脊髓损伤病例中,损伤的脊髓并没有完全截断,一些纤维束和部分脊髓回路依然保持完整,这为患者日后功能恢复提供了基础[1].事实上脊髓损伤患者即使未给予治疗,甚至忽视损伤部位轴索生长抑制分子的存在,约40%患者仍可发现脊髓功能有恢复迹象[2-3].目前已明确除行为代偿机制以外,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触发的结构重组(即神经可塑性)会在损伤后长期存在[......
作者:刘璐;许涛 刊期: 2015- 11
-
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intervaltraining,HIIT)是指进行多次短时间高强度运动训练,每两次高强度训练之间穿插较低强度的运动训练或完全无负荷运动[1].健康人群甚至心脏病患者进行HIIT训练均无明显不良反应[2],已成为近年来流行运动方式之一[3].本文就心血管病患者实施HIIT的疗效、潜在获益机制及在心脏病患者中的治疗可行性作一简要综述,以初步探讨HIIT在心......
作者:李广鹤;蒋金法;车琳 刊期: 2015- 11
-
基于肌音信号的上肢康复训练动作模式识别方法
研究表明,建立受损大脑与障碍肢体运动间的联系是加速恢复肢体功能的有效办法,而生物反馈则是借助精密的专业工具,探查和放大人体固有的生理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通过显示系统将此种信息转变为易于为患者理解的信号或读数,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使患者学会利用经过处理的自身信号,有意识地控制体内各种生理、病理的过程[1].......
作者:孟巧玲;易金花;喻洪流;赵胜楠;石萍 刊期: 2015- 11
动态资讯
- 1 强化躯干肌联合上下阶梯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的影响
- 2 次声作用对小鼠脑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和分布的影响
- 3 周期性压力作用下椎间盘细胞中整合素α3的表达
- 4 5-HT2A和5-HT2C受体与脊髓运动功能以及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 5 脉冲电磁场治疗骨不连的研究进展
- 6 充分发挥物理因子的康复治疗作用
- 7 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 8 射频热凝家兔肝组织的热效应观察
- 9 低强度超声波治疗臂丛及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 10 1例脑出血致古茨曼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 11 铁磁体植入式脑肿瘤热疗
- 12 科研成果对脑瘫康复临床实践的启示
- 13 高温有氧训练对中青年肥胖患者身体形态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 14 光动力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 15 兔腰神经根慢性压迫后超短波的治疗作用
- 16 平衡测试仪的信度研究
- 17 强化训练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 18 运动训练诱发大鼠脑梗死周边区域神经突触变化的机制
- 19 亚低温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脑组织内Ca2+、Mg2+、EAA及血浆ET变化的影响
- 20 脑血管病患者视觉记忆障碍的研究